据了解,印度多家大型出口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正常交货,已有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这导致国内不少服装制造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的5月份。
从5月份开始,中国面料及纺织原材料订单数增长超100%;服装行业订单数同比增长200%以上,服装行业在7月份更是实现了3倍的增长。
在商务部10月14日的一个媒体沟通会上,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采访时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国际采购商根据生产能力选择供应商,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有力地保障了国际市场供给,支撑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
他指出,疫情对全球供应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同步受阻,中国也经受了同样的考验,剔除口罩,全年中国纺织品出口也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
李兴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明显。疫情对供应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同步受阻,中国也经受了同样的考验。
“在纺织品中有一个产品大家非常熟悉——口罩,作为全球最大的防疫物资供应国,中国向200多个国家提供了口罩等防疫物资的出口保障。但如果剔除口罩产品,今年中国的纺织品的出口下降在两位数。”
李兴乾指出,作为消费者,面对多样化市场供给,采购时都会货比三家,挑选质优价廉又可靠的商家和产品,国际贸易也是如此。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订单生产、国际采购商根据生产能力选择供应商,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
不过李兴乾指出,中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有力保障了国际市场供给,也支撑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我们真诚希望印度能早日遏制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图/新华社
公开资料显示,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全球最大的黄麻产国、全球第二大丝绸生产国、其纱线产能占全球22%。2019年,印度纺织服装市场的规模在2,500亿美元左右。纺织服装业也是印度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该行业占印度出口总收入的15%左右。
2017-2018年间,印度纺织业占印度工业总产值(按价值计算)的7%,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4%,就业人数超过4,500万,对印度的出口收入贡献了13%。2000年至2018年期间吸引了价值29.7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
疫情发生后,印度在防控方面做得不太理想,当地时间10月13日,印度新增冠状病毒感染病例55,342例,总数近720万,死亡人数超过10万。
由于疫情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工厂没有办法如期开工,于是越来越多的纺织订单被取消,或者转向中国等其他国家。据中国纺织业消息称,当前国内不少服装制造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的5月份。
10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从阿里巴巴国际站获取的数据显示,从5月份开始,中国面料及纺织原材料订单数增长超100%;服装行业订单数同比增长20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服装行业在7月份实现3倍增长。而海关数据显示,前3季度,中国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8287.8亿元,增长37.5%。
据印度媒体近期的报道称,由于印度政府给予印度服装制造商协会的疫情补助仍未按时发放,将可能直接导致印度纺织业裁员近1000万人。
图/新华社
目前,中国仍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18年印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约90亿美元,而从中国进口的则高达617亿美元,贸易赤字近527亿美元。其中,印度的纺织品及原料出口额为18.4亿美元,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1%。
“中国几乎每天都有一些行业和地方的外贸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市场来生产。”李兴乾指出,订单与产业的转移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
近年来中国纺织业也出现了大量的订单转移情况。以往大家熟悉的“中国制造”不知不觉中正在变为“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等。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经历了七个月的谈判,中国和柬埔寨于10月12日签署了自贸协定。根据协定,中方将服装、鞋类、皮革橡胶制品、机电零部件、农产品等柬方重点关注产品纳入关税减让。柬方将纺织材料及制品、机电产品、杂项制品、金属制品、交通工具等中方重点关注产品纳入关税减让。
纺织业是柬埔寨最大的产业,目前雇用约75万人,占柬埔寨GDP的16%和出口收入的80%。
延伸阅读:
印度为“应急”将纺织订单转移中国。在国内纺织行业,正刮起一股“暖流”。
近几个月以来,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正常交货,已经有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我国生产,其中毛巾、床单等产品订单量较大。
比如,捷德皮具有限公司老板罗良碴表示,公司在8月接到一批印度转移的订单,因为印度疫情比较严重,客户不敢在那边生产,所以选择将订单交给他在山东的工厂生产。
但目前来看,这些订单多为“应急订单”。罗良碴认为,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上不占优势,这些订单很难久留。从未来看,有没有可能将纺织品订单从“回流”变“长留”?
回流的订单:
近几个月,我国国内家纺订单已经从纺织服装业上半年的“寒冬”中缓过来,迎来新一轮火爆期。
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的“翻盘”主要是在今年下半年。数据显示,1-8月,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1874.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1-7月加快1.3个百分点。8月当月,全国纺织品出口额147.2亿美元,同比增长47%;服装出口额162.1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实现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外贸旺季已至;另一方面,最近不少海外订单急速从印度等国转移到国内生产。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全球最大的黄麻产国、全球第二大丝绸生产国、其纱线产能占全球22%。纺织收入一直是印度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是印度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纺织行业占印度出口总收入的15%左右。但是,新冠肺炎导致纺织行业出现停工,截止到10月13日,印度已有超过700万人确诊新冠,累计确诊病例居全球第二。
浙商期货聚酯分析师朱展天告诉记者,纺织服装外需的好转,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近1-2个月逐步出现改善。从下半年开始,根据下游工厂的一些反馈,海外订单持续增加。
他指出,印度地区作为全球最大的产棉国,纺织收入一直是印度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但由于印度国内疫情仍较为严重,累计确诊病例位于全球第二,因此国内纺织企业难以完成正常交货。根据数据显示,印度纺织品出口自5月见底之后,尽管出现回升,但是仍未回升至以往水平。且疫情期间,对家纺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这也是近几个月我国国内家纺订单表现极佳的原因之一。
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团队纺织业研究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转移的订单主要集中在家纺板块,有两个原因促使这一现象发生,“首先中国对疫情控制力强,相较于他国,具有复工复产的订单承接能力;其次,国内棉花价格相对偏低,具有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
除家纺订单之外,部分纺织行业的其他国外订单也转移到国内生产。罗良碴所在的公司主要生产手袋、箱包和皮带等产品,8月份左右,有客户突然将很多原本在印度的订单给了公司,主要是钱包和手袋的订单。
那么,部分国外纺织服装业订单回流国内,对国内纺织企业的影响如何?
朱展天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纺织行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尤其是外贸订单这一块,纺织行业的库存出现不断累积,对于下游工厂来说,资金和库存成本均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随着欧美经济的重启,叠加这部分订单转移至国内,对于下游企业来讲是一个较大的利好,根据他们对于下游部分企业的调研发现,欧美大型超市里的家纺需求是非常大的,因为疫情期间没有补货,导致超市里的这些家居用品的库存消耗殆尽,因此补库的力度是很强的。
“国内市场经过上半年的寒冬之后,在国内外需求同时好转的情况下,将迎来今年最好的时间段。”他表示。
不过,罗良碴表示,目前来看,现在订单回流,工厂提高部分产能,会加一些特殊的技术工人,但订单的饱和程度整体也没有很高。
产业升级往何处?
尽管目前纺织行业出口表现极佳,但对于一些回流订单,纺织服装业内普遍判断是“应急订单”。
“我认为此类订单更多还是应急之举。转移速度快,说明此类订单通货性质更强,买家更看重价格、加工速度等因素。一旦印度国内生产能力恢复,国内生产成本优势降低,订单能否长期留在国内还需进一步观察。”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团队纺织业研究员表示。
朱展天也表示,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人工成本的敏感度非常高,近几年,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提升,不少品牌都将工厂搬迁至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那么,我国要持续保持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需要做些什么?产业链升级成为最主要的方向。
朱展天认为,我国作为国际上纺织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在竞争中一直是占据老大地位,但目前我们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中低端产品,而非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在纺织的高端领域,我们仍需打磨自身的技术和工艺,弥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上述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团队纺织业研究员表示,尽管中国纺织业具有产业配套优势,但在环保压力,生产加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国内纺织业部分环节依然会维持向外转移的趋势。不过,劳动密集并非是纺织业唯一的代言词,除了棉纱、坯布等大路货外,下游面料、服装更多走个性化路线,设计、款式决定了产品的溢价和销售速度。
优化自身结构,挖掘新盈利模式,发展新技术,不失为弥补劳动力短板的“处方”。
罗良碴认为,阿里犀牛智造就是一个方向,未来肯定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它并没有减少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产能,反而把产能效能增加了,效能增加需要用到的人很少,这是一种制造升级。
他认为,无论是从人口的发展变化,还是从技术的发展来看,中国在纺织服装上的产业升级都具备很大的可能性。
“拿现在的00后来讲,他首选的工作肯定不是在流水线去做一线的工人,最多做技术操作那种类型的,比如说编程设计。”罗良碴说,加上5G的发展,会释放很多偏远地方的劳动力,而且很少成本。对纺织行业也是一样的,中国不会丢掉纺织服装产业链,而是升级产业链,这个条件在中国很快会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