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生产大国,纺织又是一个低门槛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内卷现象其实一直存在。贸易战和疫情极大抑制了内外消费需求,中国的复工复产常态化更加重了内卷。尤其是近期纺织行业迎来“暖流”,但同时也带了副作用。
订单越多越亏钱“几个月以来,我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忙生产,为了订单大幅增加感到庆幸。 但人民币大幅升值,让我们的利润缩水了一大截,越是订单多营收好的企业,损失越严重,这谁受得了?”11月27日,浙江纺织企业负责人李勇对记者大吐苦水。
11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升至1美元对人民币6.5593元,正式开启了“6.5元时代”。与此同时,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继刷新近两年半新高。相较于5月27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的7.1765元低点,人民币累计涨超6000点,涨幅达8%。
但这并不是人民币的最高点。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测,人民币汇率预计在明年升至6.25左右。
接近2020年年终,中国外贸顺差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在11月超过754亿美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当月21.1%的出口增速,5月,这一数据尚为负数。
中国外贸形势在半年内发生逆转,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还曾发文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外贸企业纾困是当时的话题。
翻盘是如何发生的?
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的“翻盘”主要是在2020年下半年。数据显示,1-8月,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1874.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1-7月加快1.3个百分点。8月当月,全国纺织品出口额147.2亿美元,同比增长47%;服装出口额162.1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实现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从5月份开始,中国面料及纺织原材料订单数增长超100%;服装行业订单数同比增长200%以上,服装行业在7月份更是实现了3倍的增长。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外贸旺季已至;另一方面,最近不少海外订单急速从印度等国转移到国内生产。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纺织企业因疫情无法保证正常交货,已经有多个本来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我国生产,其中毛巾、床单等产品订单量较大。比如,捷德皮具有限公司老板罗良碴表示,公司在8月接到一批印度转移的订单,因为印度疫情比较严重,客户不敢在那边生产,所以选择将订单交给他在山东的工厂生产。除家纺订单之外,部分纺织行业的其他国外订单也转移到国内生产。罗良碴所在的公司主要生产手袋、箱包和皮带等产品,8月份左右,有客户突然将很多原本在印度的订单给了公司,主要是钱包和手袋的订单。
中国纺织业外贸在2020年“意外”增长,然而,其背后却是企业难以盈利的尴尬。
财富缩水
虽然RCEP的签署、国外疫苗取得新进展等好利面支撑,但仍然有很多纺企老板表示,美金贬值、海运涨价,利润没剩下多少。
当前,海外工厂产能受疫情影响出现显著收缩,使得中国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强劲的需求。订单多了,营收、利润却在利率的变换间大幅缩水,这对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
李勇回忆,从几个月前开始,涌向国内的外贸订单忽然大幅增长,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得到了超出预期的新订单。这对于正在疫情恢复期的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利好。
“有订单就有生产,有生产企业就恢复了活力。一开始订单还只是小幅增加,到了近几个月,订单量大增,我们几乎都是在加班加点赶订单。”李勇说。
特别是今年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到达低点。按照测算,近几个月,李勇的企业营收约增加了3倍。
但接下来的日子,李勇眼睁睁看着人民币一路走高,躺在银行账户里的美元不断缩水。这让他不能接受。
“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太大了,虽然现在基本是按照长期汇率来走的,但是在高点协议,现在到达美元低点,对企业还是会有所影响。”李勇说。
联发股份是一家集纺纱、染色、织造、整理、制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纺织企业。公司此前在互动易平台回复称:确有欧美零售商将印度纺织品订单转移到我国生产,但公司主要以生产色织布、印染布、家纺坯布等纯棉制品为主,目前受益不明显。
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孟卓表示,公司在这个旺季(7月~10月)的出口额大约为1.5亿美元,结汇时间一般会比出货时间再滞后一个月或45天,按照每美元汇兑损益0.20计算,损失就达3000万元人民币。公司平时会对部分订单采取锁汇举措,但这些尚不足够充抵这波原料及运输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对江浙一带规模比较小的外贸企业来说,最佳生存的利率是7,到达6.7之后,外贸企业几乎没有利润。
因此,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外贸企业的心理预期之后,不少外贸企业会计算利润压缩情况,如果企业主看重账面损失,从而在交割、汇兑上举棋不定,会导致“账面恐慌”;而长期不换汇等着人民币贬值,又很容易造成流动性资金缺乏的尴尬。
一个尴尬是,目前内地企业外汇避险渠道还很单一,避险能力有限。最重要的是, 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国外企业的订单也常常会伴随着压价等情况发生。
被“吃掉”的利润
家纺企业的订单排到三个月以后的情况“历史少见”,而一位货运代理公司负责人则向记者感慨,“做了十几年货代,从未碰到过现在这样的情况。”他指的是疯抢集装箱以及海运费上涨。
“2020年10月时一个40尺高的集装箱发往欧洲的价格还稳定在3000美元左右,更低时可以到2000多美元;此后价格一路上涨,到11月已达4700美元,到12月中下旬需要7500到7700美元。”这位货运代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位家纺企业物流部门负责人回忆说,到美国的海运费用从2020年9月开始缓慢上涨,大概就是回流订单增多时,“以前到美国是2000多美元一柜,现在涨到6000多美元,而且还要继续上涨。”
2020年12月31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首次突破了1600点,达到1658.58点,创下历史新高,CCFI的纪录在2020年已被不断刷新。
海运费用上涨的背后是紧俏的集装箱供应。“之前即使涨价但依然可以找到集装箱,但2020年11月底开始连集装箱都很难抢到,即使很早就订了舱位,但装柜时却发现没有集装箱,导致货物积压在仓库。”前述货代公司负责人说。
“就像飞机票一样,即使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票,海运舱位也是这个道理,而且即使有了舱位,也不一定有集装箱装货。”前述家纺企业物流部门负责人表示,以往只需要提前一周订舱位,现在至少需要提前半个月,也不一定可以订到。“因为无法及时出货,目前企业受到影响的货值达到三五百万美元。”
“一箱难求”的现状被认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据前述货代公司人士分析,集装箱周转变慢是原因之一。“集装箱出去以后就回不来了,货物运到欧美,压在港口仓库,以前可能3天就可以把货提走,分发到各个渠道,现在可能7天都提不完,加上欧美国家相应的出口减少,船务公司不能拉空箱回来,导致集装箱周转率下降。”
洛杉矶港在2020年10月经历了114年以来最为繁忙的一个月,处理了超过98万个标准集装箱。
但这位货代公司人士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运力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而出口已经反弹至比正常情况更好的水平。“很多航线原来明明是三条船在跑,现在就只剩下一条船,或者本来是三条大船,现在就剩下一条小船。这也不能全赖船务公司,在去年4、5、6三个月,没货可运,船空跑,现在只提供那么多舱位,供小于求,涨价补补前面的亏空,站在船务公司的角度也有道理。”
但谈及海运涨价对于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严良敏直言,“太可怕了,把我们的利润直接‘吃掉’了。”
“纺织品比较占空间,一个集装箱的货值,或者说附加值并不高,比如一个集装箱机械设备的货值可能有几十万美元,而一个集装箱纺织品的货值多在三四万美元。”前述家纺企业物流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我们大部分订单是FOB(客户承担运费)模式,但欧洲有一位客户采用CIF (出口企业承担运费)模式,原来一个集装箱3000多欧元,现在变成7000多欧元,运费占货值的22%,这就太恐怖了,已经严重亏损。”前述家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家纺行业本来就是微利,毛利在10%到15%之间,净利润在正常年份也只有3%到5%。“即使是FOB模式对于客户来讲也很难受,增长的成本要转嫁给消费者其实很难,因为零售价格也不敢增长太多。”
零售价格难以上涨,同样,企业的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也有限。即便如此,王启军介绍,还是将产品的价格上涨了2%到6%,大多数是两三个点。“尤其是近几个月汇率上涨,如果再不提价,对利润的冲击就很明显。”
对于大多数情况下采用FOB模式的孚日集团来说,“吃掉”利润的因素更多来自于人民币升值。
“2020年下半年利润薄主要是汇率的原因,汇率上涨直接‘吃掉’了我们七八个点的利润,下半年因为汇率上涨就损失5000万元左右。”前述家纺企业负责人也感慨,“我们竞争对手的货币都在贬值,比如土耳其是高端产品的竞争对手,这3年兑美元汇率从3点多贬值到7.8。”
从2020年年中突破7这个关口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现在上涨到逼近6.5。
“利润基本上被海运费用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吞噬,加之棉花价格从2020年三四月时的最低点上涨了20%左右,我们是硬着头皮在做,特别是年终的两个月,简直是骑虎难下。我们的订单多来自大客户、老客户,在疫情情况下有订单就不错,还要保持企业运转,养活工人,也是为了维持长远客户关系。”这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行业内接单的周期大概是两个月,企业在接单时并不知道汇率的走势。
他说,“整个第四季度基本都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甚至出口越多,亏得越多。”